详细内容
探寻法学界“南阳现象”
河南南阳!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创造奇迹的土地。走在这里,你感受到的是天地的广阔、历史的厚重和自身的渺小。
回到两千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叫张释之的南阳人在这里播撒下了公平正义的种子。张释之乃汉文帝治下廷尉,也即最高司法长官。面对皇帝要求重判惊驾者的旨意,他犯颜直谏:“陛下,法律是天子用来规范社会、人们共同遵守的公则,岂能因天子好恶来决定刑罚轻重,如此,民众就不信任法律。廷尉,掌管一国司法,如乱用刑典,老百姓将无可遵循,天下大乱。”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说:守法不阿意。
张释之没有留下著作,有关他的记载也只是在史记和汉书中的寥寥几百字。但区区数语,便足已石破天惊,警策后世。没想到,一千多年后这片大地更是产生了一个法学家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贡献于华夏神州的法治事业。
这一串名字很长,刘海年、樊崇义、杨振山(已故)、张文显、付子堂、赵秉志、周密、王新清、王轶、冯果、侯国云、刘志伟……
这些南阳籍的法学家,在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矩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研究范畴,涵盖了法学大部分学科。其中有一些人,思想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法学领域。
与在法学研究上的寸理必争不同,南阳籍的法学家们对于这一现象大多一笑而过,保持沉默。于是,这成为一个谜,一个与“西政现象”并列的现象。
就这一话题,我曾与多位南阳籍法学家交流,他们的答复是:“我自己没什么好说的,你去南阳走一走,感受一下,也许答案就在那里。”
解读法学界“南阳现象”,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汤因比的大历史观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历史是整体的一贯的,断裂式地、碎片化地看待历史,难以得到真正的答案。
南阳头枕伏牛山脉,足蹬江汉大地,东依桐柏山脉,西扼秦岭险关,是一块富饶的盆地。这里常年风调雨顺,又无地震、洪水之虞,自三千年前建城以来,文脉绵延,未有中断,一直泽润后世。
南阳地处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交汇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巴蜀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多种文化碰撞的结果,就是文化的大繁荣。
历史上的南阳是星光璀璨的。它是东汉刘秀的中兴之地,人称“帝都”。除了这个耀眼的光环外,南阳还是中国最高智慧的聚集地。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都在南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阳的文化记忆集中体现在汉画像石中。南阳的汉画馆中,收藏了上千方出土自汉朝古墓中的画像石砖。天文地理,舞乐百戏,如一幅浩瀚的历史画卷,记录着文化南阳的绚丽昨天。
把时间拉回到今天。
在南阳这片土地上,堪称神奇的现象,还有“作家群”现象。他们阵容整齐,作品独特,影响广泛。姚雪垠(已故)、卧龙生(已故)、周同宾、二月河等给文学爱好者带来的影响难以磨灭。尤其是二月河把历史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又随着影视作品的普及,家喻户晓。让人欣慰的是,二月河等作家成名后没有北迁京华,反而是扎根南阳,滋润着这片人文沃土。
长久的历史文化滋润,造就了南阳人重视教育的风尚。尤其是抗战时期,郑州、开封等地的高校为避战乱,集体迁往地处豫西南的南阳,更是在南阳播撒下崇文重教的种子。南阳几乎包揽了河南每年的高考文理状元。南阳街头,年轻情侣吵架,动不动就说要写文章批评对方。
故此,回过头来看,南阳孕育出了法学家群体,便毫不为奇了。
颇成规模的南阳籍法学家们,也乐于为家乡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笔者前不久到南阳新野县采访,参观法治展览馆时,深感其设计庄严、缜密。一问才知道,新野籍的几位法学家参与了场馆的论证和设计。每年一度的河南法院5·9错案警示日,总是星光灿烂——赵秉志、樊崇义、王新清、李奋飞等南阳籍学者先后多次参加。在河南省委政法委组织的河南法治大讲堂,也总能见到这些大腕儿的身影。当然,除了上述历史文化的背景之外,有人认为河南人信奉学而优则仕,很多人选择政治、法律等专业作为进身阶梯。还有人认为,南阳离湖北较近,很多学子选择到武汉大学读书,而武大法学为强势学科。
就法学工作者的总体数量来讲,河南与邻近的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是,作为地级市的南阳涌现如此规模和质量的法学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但是,原因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也许,答案就藏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之中,值得挖掘、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