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南阳作家群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南阳作家群,以其阵容整齐、人数众多、作品独特,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地市级作家群”。它不仅是文学豫军的最主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个创作群体以乔典运(已故)、二月河、周同宾等为领军人物,更有一批骨干人物,如行者、周熠、廖华歌、秦俊、马本德、殷德杰等群星闪耀。他们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了一大批诸如《村魂》、《满票》、“清帝系列”小说、《皇天后土》等思想深邃、品位高雅、风格迥异、意蕴久远的精品佳作,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重彩浓墨的瑰丽篇章。青年作家张克峰、窦跃生、赵德玺、王俊义、韩向阳等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多篇重要作品,异常活跃。南阳籍作家姚雪垠(已故)、痖弦、田中禾、张一弓、周大新、柳建伟、汗漫、赵红都、赵大河等走红海内外。
进入21世纪以来,这支队伍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面孔,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格局,良好的氛围,注定了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诞生。
主要作家
二月河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6年生,山西昔阳人。中共党员。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历任卧龙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1995年当选为南阳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六届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优秀专家。
1984年起着手撰写《康熙大帝》,历4年完成全书4卷共160余万字。第1卷《夺宫》,出版后引起轰动。1卷至4卷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香港、台湾也相继推出繁体字竖排版本。1989年《康熙大帝》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993年获河南省第一届优秀文艺成果奖。
1990年至1992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余万字,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香港、台湾也竞相出版发行。此书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香港明窗出版社、台湾巴比伦出版社相继出版中文繁体字体,韩国车老师语文社等即将出版韩文本。1995年,《雍正皇帝》获湖北省优秀图书奖,1996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文艺成果奖。根据本书改编的60集电视剧1998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文艺界及广大群众好评。
1994至1996年,他又以惊人的速度,超常的劳动,向读者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前3卷:《风华初露》、《夕照空山》、《长河落日》共130余万字。2000年获得美国“最受欢迎的海外华人作家作品奖”。
随后,相继出版散文集《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等散文随笔集多部。在全省、全国乃至海内外华人世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
周同宾
周同宾,男,1941年3月生。河南社旗县大冯营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文学院院士。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光荣称号。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1400余篇,约300万字。出版散文集《乡间的小路》、《葫芦引》、《铃铛》、《绿窗小品》、《唱给文学的恋歌》、《情歌·挽歌》、《皇天后土——99个农民采访记》、《桥的呼唤》、《豆的系念》、《古典的原野》、《乡关回望》、《还乡杂碎》、《周同宾散文自选集》、《周同宾散文》(四卷)等多种。百余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书摘》、《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杂文选刊》、《作家文摘》、《青年文摘》、《东西南北》、《散文海外版》等选刊类报刊选载,收入近百种全国性散文选本,被编入大学文科及中学教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评介其文学创作情况,数十家文学期刊及学术期刊发表了有关周同宾散文的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于1998年8月14日播出了《周同宾与<皇天后土>》的专题节目。在各级文学作品评奖中30余次获奖。《情歌·挽歌》等三书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三、四届优秀文艺成果奖。《皇天后土》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奖。
周大新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预警》六部,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旧世纪的疯癫》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登基前夜》等五十余篇,另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六百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日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根据其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获第四十三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田中禾,男,1941年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小商人家庭。高中二年级(1958年)曾出版长诗《仙丹花》。兰州大学中文系肄业。文革中曾遭冤案被捕入狱,平反后进入唐河县文化馆。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五月》,并荣获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陆续创作出《落叶溪》、《明天的太阳》、《轰炸》、《印象》、《故园一棵树》、《匪首》等长、中、短篇小说多部,荣获了“上海文学奖”、“天津文学奖”、“山西文学奖”、“世界文学征文奖”和“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多个文学奖项,一些作品以英、日、法、阿拉伯语译介国外。1987年,田中禾调入河南省文联,先后担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二十世纪末至今,主要致力于《中原丛书》长篇系列创作。新近推出《十七岁》和《二十世纪的爱情》两部长篇。田中禾的作品多以故乡为背景,个人情感为题材。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厚的地域文化,人性的关怀,优美的文笔,诗意的氛围,形式上的开放、创新,构成了田中禾的艺术特色。
柳建伟

柳建伟,男,河南省镇平县人,1963年10月生,1979年9月入伍并入大学,先后就读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文学策划部主任。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有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八百余万字面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爱在战火纷飞时》,长篇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日出东方》,电影剧本《惊涛骇浪》、《惊天动地》,电视连续剧剧本《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石破天惊》等。曾获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首届解放军图书奖、第七届解放军文艺奖、第三、四届四川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奖,长篇小说曾两次入选全国十部献礼作品,影视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解放军文艺大奖。

李天岑,男,河南镇平人,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河南作家协会,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理事、南阳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在《奔流》、《西湖》、《河南日报》、《牡丹》、《躬耕》、《青年文学》、《长江文艺》等报刊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三十余(部)篇,二百余万字。短篇小说集《月牙弯弯》199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找不回的感觉》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人精》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改编为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小鼓大戏》。2009年连续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娱乐频道及部分省卫视播出。2009年在全国艺术家协会组织的三十年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评奖中获二等奖。2010年4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人道》。作为一位官员作家,李天岑在南阳享有较高的盛誉。

行者,本名王遂河。1954年生,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南阳市文联。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花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收获》、《山花》、《莽原》、《长江文艺》等杂志上发表短、中、长篇小说。作品结集有《行者小说自选集》、《浪游者》、《大化之书》、《美人市场》、《有关小说写作的几个问题》等,出版有长篇小说《非斯》、《爱谁是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史》。曾被评为八十年代以来中青年小说家五十强,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行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超验性、先锋性和个性色彩,在南阳乃至全省、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廖华歌,女,1958年3月生。自1978 年来,在全国多家报刊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选刊选载,并被数十家出版社选入多种全国性的集子,被央视及省市电台、电视台数次配乐播出,有篇章收入大、中学教材(读本)。获省级以上文学创作奖30余次,部分作品被介绍到港台和海外。已出版诗集《忘川行》、《梦痕》,散文集《华歌集》、《蓝蓝的秋空》、《泥路的春天》、《微雨霏霏》、《廖华歌散文自选集》、《廖华歌散文新作》、《七色花树》、《细节》、《消失或重生》等,散文诗集《朦胧月》,长篇小说《玉皇岭》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供职于河南省南阳市文联。廖华歌的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敢于不断创新,标新立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省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马本德,男,1953年11月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回乡,做过农民、民办教师、临时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1年底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南阳市文联工作,先后任《躬耕》杂志编辑、主编、文联副主席。现为南阳市文联正处级调研员、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马本德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文学创作,多年来,在《奔流》、《莽原》、《上海文学》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其中短篇小说《女教师日记》曾引起较大反响,先后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杂志转载、评论,并获92中外艺术品大展(文艺类)一等奖;中篇小说《秋天的太阳》、《在城市屋檐下》分别获河南省《莽原》文学奖。迄今已相继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淘金部落》、《马本德小说自选集》。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望城》。这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广阔的城市生活为背景,从不同视角描写了一群农民进城以后的种种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感染力和较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准,在南阳的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中,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进入2008年,马本德开始尝试电视剧创作,与人共同改编创作了20集电视剧《小鼓大戏》,此剧获得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二等奖。

殷德杰,男,1949年9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七里园人。1968年南阳一高毕业后回乡务农。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二年写出短篇小说《儿子》(《汾水》1981年第四期)、《院墙内外》(《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八月十六月不圆》(上海《萌芽》)、《银河西瓜》(《东京文学》)等。其中《院墙内外》获河南省首届优秀作品奖。之后又写出中短篇小说《鼠·猫·人》(清明)、《开山的女人》(奔流)、《歪歪井有个李窑主》(芙蓉)、《村路》(莽原)、《磨盘村的诅咒》(芙蓉)等。其中《开山的女人》被改编为彩色宽银幕电影。1994年出版小说集《女人的阴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殷德杰小说自选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老南阳·旧事苍茫》(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完成长篇小说《无弦》。2009年完成长篇小说《百年灵异》。殷德杰是我市创作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位小说作家。其思想深沉,文笔老辣,作品人物鲜活,故事生动,韵味隽永,充满悲剧意蕴,在南阳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和无人能比的优势。

王晋康,男,1948年生于河南南阳。少年时期想当科学家,十年文革中断了他的科学梦。68年下乡,71年上山(杨树沟铁矿)。78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82年分配到石油二机集团,曾任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主持开发的沙漠修井机底盘填补了国内空白,获部级科技开发银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河南作协会员。1993年进入科幻文坛,处女作“亚当回归”即获当年全国科幻奖的头奖。自此一发不可收,以《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豹》、《水星播种》、《终极爆炸》等短篇小说,连获全国科幻银河奖共计十四届。迄今发表短篇小说近70篇。长篇小说“《生死平衡》、《生命之歌》、《拉格朗日墓场》、《新人类三部曲》、《十字》、《蚁生》等十几篇,计500余万字。曾获97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蚁生》获南阳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奖。王晋康是南阳科幻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在全国乃至国外科幻文学界都有较大的影响。
秦俊

秦俊,男,河南邓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史志协会副会长、全国劳模、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从事地方史的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长篇历史小说12部:《汉高祖刘邦》、《汉武大帝》、《光武帝刘秀》、《汉宫残阳》、《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与人合著)、《混世奇才庞振坤》、《中国第一霸-齐桓公》、《伤兵东四郎》……其中,有5部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特别是由其《乱世枭雄》改编为14集电视连续剧的《别廷芳传奇》,以及由其《伤兵东四郎》改编为12集电视连续剧的《警世情缘》,受到了美国和日本同行的好评。

王俊义,男,1955年生,西峡县人,现任西峡县文联主席。自1979年起,先后发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七十余篇,散文二百余篇,散文诗二百多章,诗歌七十多首,随笔及评论八十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被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选入多种集子。《我为我的灵魂》被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选入《中学生阅读教材》。《中国的微笑》获得《人民日报》“我们的时代”抒情诗征文一等奖。出版有小说集《蓝湛河,湛河蓝》,散文集《抚摸汉朝》、《村庄与时间》等。

刘正义,男,河南镇平人,1958年12月生。早年曾流落东北等地,1982年毕业于洛阳师院(原洛阳师专)中文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说创作,作品载于《大家》、《莽原》、《清明》、《安徽文学》、《牡丹》、《躬耕》等刊物。200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纪念》,并获2004年南阳市政府颁发的优秀文学艺术成果一等奖。同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南阳突破》,该书获2005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铜奖。2005年出版小说集《胡琴手》。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城脚》。同年参与根据李天岑长篇小说《人精》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小鼓大戏》的编剧。该剧在央视八套、河南卫视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并于2009年获得中国电视家协会颁发的中国首届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二等奖。

宋云奇,笔名蓝风,男,195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现为南阳市文联《躬耕》杂志常务副主编、南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先后创作了三百万字的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出版文学评论集《走近南阳作家群》〔主编并参与写作〕、文学论著《情爱物语》、散文随笔集《飘飞的灵魂》和中短篇小说集《疯狂记忆》、《城市的狗》等。



一九八七年开始文学创作,是年在《广西文学》发表第一篇小说《最后定案》。尔后,相继在《奔流》、《河北文学》、《花溪》、《莽原》、《春风》、《小说界》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生财有道》、《寻找原始》、《悲离黄昏》、《漂亮世界》、《手镯》等;发表中篇小说《佛说,地狱没有呻吟》、《给城市擦泪》、《狗一市》、《乡镇行动》、《浪漫村道》、《宗师没了》等;在《现代小说》创刊号发表长篇小说《刀刀见红》。自一九八七年至今,共发表小说作品达一百多万字,其中,《寻找原始》在《莽原》发表后,荣获了路遥青年文学奖二等奖。一九九三年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恩爱追杀》;一九九六年出版了反映当代步活的中篇小说集《漂亮世界》;二00五年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涅阳笔记》;二00六年出版长篇小说《染色风》。
















一地雪。本名秦岭。女。生于六十年代。自2002年开始触网写作,迄今在大型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五十多万字。

魏丛枫,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于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温桥村。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社旗县作协主席,中国最后一批下乡知青,务过农,做过工。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有一百多篇小说散见于全国多家报刊,并有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等杂志选载,曾数次在全国文学赛事中获奖。

张中坡,1974年2月生,方城县博望镇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作品集《千年大雪》和散文集《内心的动荡与回响》、《写在盆地边上》。他一直坚持两条写作信念:1、写作不是自己赖以生活的技能,却是自己一生的爱好。2、在寒冷的冬天,用薄弱的文字点燃生命深处的激情。他朴实厚道,温文尔雅,浑身透着真淳的书卷气,其文亦如其人:真情涌动,简约幽远。作品获南阳市二、三、四届文艺成果奖等奖项。